Lot 481
陸儼少(1909-1993) 桐廬勝景
鏡心 水墨紙本
甲寅(1974年)作
估價(人民幣):800,000-1,000,000
成交價(人民幣):1,782,500
題識:(文略)甲寅八月,陸儼少并記。
鈐?。宏憙吧儆?、我是越人、舊家槎溪之上、嘉定陸氏、我自愛桐鄉、自愛新、不須示人、且自怡悅、肖形印、穆如館
尺寸:29.5×97.5 cm. 約2.6平尺
出版
《山水畫芻議》圖版19,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,1980年5月
著錄
《陸儼少自敘》第98至99頁,上海書畫出版社,1986年5月
紀錄
北京拍賣會,2005年12月3日,編號1515
簡介
說明:是幅《桐廬勝景》繪于1974年8月,時文革已至后期,當年的五月,上海畫院安排陸儼少、陳佩秋、朱梅邨等畫家前往新安江采風,一行人曾路過桐廬,并登桐君山,此作應是采風結束后追憶桐廬景色所作。
陸儼少自稱其作品六十年代以前風格縝密娟秀、靈氣外露,七十年代之后則日趨渾厚老辣,十年動亂期間,正是前后風格轉變的過渡期。彼時畫家不能公開作畫,甚至繪畫工具都被沒收,只能徒手畫空,以意念行筆,偶爾得筆,便蘸清水在桌上描畫,這段壓抑的時間給他反思、錘煉的機會,將早年的靈氣外露逐步轉化為韜光俟奮,筆下由柔轉剛,畫風愈發老辣古拙。
此作描繪桐廬景象,畫家更在長題中表白與桐廬淵源,不僅高祖父本為桐廬人,抗戰逃難時,亦有曲折際會。1937年,陸儼少本居于湖州德清縣的上柏山中,過著“采菊東籬下”般隱逸的生活,不意日軍進迫山區,只得攜家眷輾轉遷至桐廬,由此溯錢塘江向西至衢州,經南昌、九江、漢口、宜昌至重慶,其間歷時半年,雖旅途困頓,但西遷避禍以及八年后沿江東歸,途中所見極大地豐富了他的創作題材,貫穿于其藝術生涯的峽江云水題材就此誕生。
文革期間,陸儼少因祖產、早年經營農場的經歷被扣上“地主分子”的帽子,固有“不復為鄉中父老所愛”之語。然而其性格豁達,尤愛王安石“桐鄉豈愛我,我自愛桐鄉”句,以之入印并數次題畫,胸懷可見。畫中由左向右流淌的即為桐江,右側群山則為桐君山,山間蜿蜒的是支流分水江,兩江交匯處是鱗次櫛比的樓閣屋舍,江中行進的桅船呈現出繁忙的景象,具有時代氣息。畫面不施色彩,而墨氣潤澤,富有層次,留白表現高光,或為光、或為水、或為云,蜿蜒曲折,因勢繚繞,變幻無方。山景筆觸放逸,而房舍、舟船則以細筆工寫,使整幅作品具有陰陽、虛實和粗細對比,極為精彩。畫家后題二百五十余言長文,并連鈐十印,這在同時代作品中罕有,并收錄于自編《山水畫芻議》與《陸儼少自敘》,其珍視程度可知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