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Lot 186
張大千(1899-1983) 江舟暢談
鏡心 設色紙本
1979年作
估價(人民幣):2,000,000-2,800,000
成交價(人民幣):2,300,000
題識:盛弘《荊州記》載鹿門事云:龐德公居漢之陰,司馬德操漢之陽,望衡對宇,歡情自接,泛舟褰裳,率爾休暢。若此一段,讀之使人神游八極,信奇筆也。六十八年九月,寫似坤鐘仁兄方家法教,八十一叟爰。
鈐?。簭堧贾?、大千居士、己未、摩耶精舍、己亥己巳戊寅辛酉
尺寸:66.2×131 cm. 約7.8平尺
簡介
《江舟暢談》繪于1979年,橫幅宏闊,畫贈臺灣企業家林坤鐘,誠屬張大千晚年山水佳作。林坤鐘(1934-2004),臺灣宜蘭人,商界名流,1960年代創辦中日飼料公司,長期投身農副產品的生產與進出口,有“臺灣玉米先生”之稱,并任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及立法委員等職。
1978年定居臺北摩耶精舍之后,張大千進入藝術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,此前因眼疾影響,難以維持精細的風格,加之1956年游歷歐洲,更與現代主義大師畢加索晤面,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啟發,遂別開生面,成功變法,醞釀出抽象風格的大寫意山水。若細究其中技法的不同,又可分為潑墨、潑彩和半潑半皴等門類。居臺時期,半潑半皴成為他作品的主流,如大千晚年巨制《廬山圖》即用此格。有別于潑彩特別突出畫面內容的塊面感,半潑半皴雖然也運用顏色罩染,仍然先完整地布置結構,呈現細節,將隨機天成與用心經營熔于一爐,反映了張氏在晚年重新回歸傳統筆墨的藝術路徑,堪稱張大千終極面貌的體現。
本幅即是半皴半潑畫風的體現,筆法以皴為主,以潑為輔,構圖不徇舊例,自出機杼,呈環抱之勢,先用墨筆大致勾勒岡巒林木,繼而以墨、赭石、花青潑染,隨后再次勾勒、皴擦出丘巒的陰陽相背,顯得老筆紛披,渾厚沉著。畫家題跋引《荊州記》龐德公典故,記東漢末年龐統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司馬徽隔水相望,常常歡聚,或蕩舟,或涉水相訪,了無牽掛,安閑自得。畫中兩舟相接,高士坐船頭而語,或正隱喻張大千和林坤鐘的情誼,古事今情,可謂融合無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