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t 649
本拍品處于保稅狀態,詳情請參閱《保稅拍品競買特別提示》
吳作人(1908-1997) 芍藥
估價(人民幣):600,000-800,000
成交價(人民幣):3,507,500
年代:1943年
簽名:作人 1943
背簽:張蒨英藏
材質:木板 油畫
尺寸:49×38.5 cm. 191/4×151/8 in.
來源
張蒨英舊藏
直接征集自張蒨英家屬
簡介
芍藥花下 銘記師友情誼
吳作人的《芍藥》
拍品編號 649
《芍藥》作于1943年,畫成未久贈予張蒨英,它既標志著兩位好友日后近六十年的珍貴情誼,又是吳作人存世絕少的早期靜物油畫,彌顯珍貴。
畫面描繪潔白桌面上,一尊普藍色宜鈞花瓶裝點著正怒放的芍藥花。此作為吳作人典型的寫實主義風格,造型精準生動:花器瓶身修長、線條流暢、長圓腹向下漸收,形似觀音瓶;寥寥闊筆呈花瓣婀娜輕盈之態,筆觸堆疊顯窯變釉色之絢麗微妙,少許亮白,點出花器晶瑩玲瓏的質感。吳作人一向擅長營造冷暖比對與明暗呼應的效果,深紅綴淺粉花簇,凜冽深藍映土調紅棕,雖一冷一暖卻清麗絕俗,氣韻溫婉雅致。
對比吳氏重慶時期的其他作品,如1942年《防空洞》(誠軒2007春季編號921拍品),本幅靜物整體基調明快,色彩層次豐富,亮堂通透的空間內,一束暖光照射在花朵上,營造出溫馨浪漫的氛圍,有別于《防空洞》沉悶壓抑的氣息,而折射出吳氏創作時輕松平和的心境。
《芍藥》直接征集自張蒨英家屬,是她留贈的遺產。張蒨英(1909-2003),江蘇無錫人,1936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,吳作人則在一年前自歐返國前往該系任教,兩人誼屬師友之間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,局勢動蕩,政壇顯要,文藝名流,溯長江而上,齊聚渝州,吳、張兩人亦隨之西遷。張蒨英性格開朗,活躍于重慶藝壇,斡旋四方,或協助徐悲鴻籌辦中國美術學院,或支持畫家辦藝術個展,因此獲贈答謝書畫甚夥,均屬藝術家佳作。
抗戰時期,吳作人曾遠赴青海、甘肅等地進行十六個月的寫生之旅,醉心創作大西北系列,嗣后于成、渝、滬等地舉辦旅邊畫展,盡現西北風情,頗獲社會各界好評。
1946年,在徐悲鴻多次爭取斡旋下,張蒨英與同窗費成武(1911-2000)等四人,共赴英國,研究藝術。重慶期間和臨別時的師友贈畫,包括本幅《芍藥》,亦隨張氏遠渡海外。
次年春,吳作人亦經徐悲鴻推薦,應英國文化委員會之邀,赴英國游學訪問,并于倫敦大學下屬斯萊德美術學院(The Slade of Art School)舉辦西北主題畫展。張蒨英、費成武前往協助,舊日情誼再續于異國,展覽期間,眾人留影合照以茲紀念。
張蒨英和費成武二人從此定居英國,扎根異鄉,赴英游學的故交舊友無一不獲他們熱忱款待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后,吳作人于1982年訪英,即曾在張、費二人倫敦寓所霧明樓中共話往事。
張蒨英自幼隨父兄習字臨帖,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肄業時,師從徐悲鴻,習西畫技法,并轉益多師兼修傳統水墨,屢次于全國美展中獲獎。重慶期間,張氏擔任藝術家協會的常務工作長達五年之久。1946年,與費成武、張安治、陳曉南共赴英國留學。1947年張、費在倫敦舉辦聯合藝展,中國水墨亮相異國,轟動一時,英國政要、首相夫人等皆前往觀展,各界人士反響熱烈。其后二人共結連理,長居倫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