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3日 下午3時
北京國貿大酒店
* Lot 830
清乾隆 廠官釉如意耳壺
估價(人民幣):500,000-600,000
未成交
款識: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篆書款
尺寸:25.4cm. High
參閱
《東洋陶瓷》第一卷東京國立博物館,(日本)株式會社講談社,1982年,圖168
《趙從衍家族藏重要中國瓷器和玉雕(第一部分)》,香港蘇富比,1986年11月18日,編號90
《戈爾德史密斯藏清代瓷器》,香港蘇富比,1990年11月13日,編號73
《明清瓷器鑒定》,紫禁城出版社、兩木出版社,1993年,頁235,圖401
《鮑爾基金會藏中國陶瓷》下冊,(瑞士)鮑爾基金會,1999年,頁196,圖296
簡介
拍品器形源于西周青銅壺,并借鑒南宋龍泉窯瓶式,為清代雍乾官窯仿古瓷器中的特殊品種。
如意耳壺僅燒造于雍正乾隆兩朝,耿寶昌《明清瓷器鑒定》在雍正器型示意圖中稱為拐耳瓶。經比對兩朝制品之造型,雍正至乾隆初期以直口、直圈足為特點,俊美秀氣,以后則改為撇口、撇足,線條圓潤,但存世均不多見。
拍品與瑞士鮑爾基金會藏品器形相同,壺身修長,腹部垂扁,頸部貼塑雙如意形耳。通體施廠官釉,光澤柔和,釉面不規則分布較大的褐色斑點,頗為獨特。
廠官釉為唐英奉命督理陶務時的成就之一,《陶成紀事碑》記載“一仿廠官釉,有鱔魚黃、蛇皮綠、黃斑點三種”。目前習稱茶葉末釉者,釉色偏綠,上雜淺色斑點,前述鮑爾基金會藏品即屬此類,鱔魚黃則釉色偏黃,上雜黑褐色斑點,但兩者釉面斑點都均勻細密。拍品具有斑點較大、分布錯落等特征,差異明顯,為廠官釉中少見的品類。
舊配木座、梧桐木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