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第一版人民幣伍仟圓“蒙古包”一枚,背蒙文,于內蒙古地區行用,一版幣大六珍之一,稀少程度僅次于壹萬圓“牧馬”;當時該地區除城市范圍使用紙幣之外,牧區民眾仍舊習慣于以物易物,基本不使用紙幣,因此發行數量相對較少,據記載,“蒙古包”總發行量在500萬枚以內,退出流通時回收十分徹底,流通票流傳至今已極為少見,目前統計存世未逾百枚;此枚票面整潔,原色鮮艷,品相于所見“蒙古包”流通票中,堪稱出類拔萃,極為珍貴,PMG 55,目前為該公司評級榜單唯一亞軍分
清代湖南“宣統元年 宣統元年 湘省包介 洪泰興”五十兩銀錠一枚,重量:1871.5克;湖南五十兩大寶由各府州縣上解的各類稅收銀兩傾鑄而成,其造型獨特,雙翼低矮,面呈圓弧狀,底部為較寬闊的橢圓形,狀似龜殼,民間習稱“龜寶”,存世稀少,是五十兩大寶中的人氣品種
五彩龍鳳紋盤、碗類始見于明萬歷,清康熙時期據以仿燒并調整紋飾布局,其中龍鳳紋碗成為其后歷朝沿燒的經典品種,而龍鳳紋盤則僅康熙一朝獨有,存世較少。拍品與故宮博物院、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品品種相同,紋飾滿密,獨具特色。 五彩盤尺寸較大,內外均以青花五彩為飾,盤心和內壁各繪兩組龍鳳穿行于各色牡丹之間,外壁飾龍鳳翱翔纏枝菊花、牽?;▍仓?,構圖繁復,彩釉設色豐富,鮮艷明快。
黃顯之生于湖南湘潭,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西畫,1931年秋進入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,次年又考入“特別人體素描班”,成為班中罕見的東方面孔,1933年升入油畫班,系統學習油畫創作,深受印象主義、后印象主義繪畫影響。其作品《少女肖像》《臥女》曾參加1934年、1935年法國春季沙龍。
《翠云晴嵐》繪于1976年中秋、畫家暫居臺北云河大廈時,以成熟的青綠潑彩技法畫就,且未題上款,應為大千自遣胸懷之作,誠屬難得。 1976年初,七十八歲的張大千決意落葉歸根,是年一月至臺北,正式申請辦理移居手續,至四月間短暫回美處理事務,返回臺灣后就再無海外之旅;同時選址臺北士林外雙溪,構筑摩耶精舍作為固定居所,至1978年摩耶精舍完工之前,畫家暫居臺北仁愛路的云河大廈,歷時兩年有余,此際作品題識作“云河小榭”、“云河借居”等,形成大千居士一個特定創作時期,此幀即屬其中佳制。
1867年上海壹兩“無射線”版銀幣樣幣一枚,K-911a/LM-600,香港造幣廠試鑄,以龍圖外圈芒線區分為無射線、有射線二種版式,均未發行,每種版式皆存世寥寥;由于上呈樣幣最后選定為有射線版,所以無射線版試鑄較之更少,存世稀若星鳳,列中國近代機制銀幣十大名珍;此款樣幣在1954年出版的耿愛德(E.Kann)著《中國幣圖說匯考》中編號911a
拍品外壁上腹部繪主體紋飾,下腹部輔助紋飾呈條帶狀集中分布,與習見的清代官窯瓷器主、輔紋飾的布局不同。相同品種存世不多,所知僅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件、香港收藏家趙從衍舊藏一對、1980年敏求精舍展覽一對,為珍貴而特殊之斗彩新品。
1867年上海壹兩“有射線”版銀幣樣幣一枚,K-912/LM-601,香港造幣廠試鑄,未發行;“上海壹兩”樣幣當時共試鑄二種款式,以龍圖外圈芒線區分為有射線、無射線版,雖然最后有射線版被選定作為上呈呈樣,有小量鑄造,終因未獲清廷采納而被銷毀,迄今所見有公開拍賣紀錄者屈指可數,屬中國近代機制銀幣珍罕品種;樣幣鑄工精美絕倫,版底亮潔如鏡,光可鑒人,保存完美無瑕,PCGS SP65,目前該公司評級紀錄中僅有三枚,此枚分數冠居榜首,彌足珍貴
明代正統、景泰、天順三朝官窯瓷器因不署年款,面貌模糊難辨,在陶瓷史上被稱為空白期。2018至2019年間故宮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館、香港中文大學相繼舉辦展覽,披露近年景德鎮在珠山遺址關于這一時期的考古挖掘成果,將諸多歷來被歸類為宣德、成化、弘治甚或永樂、正德等時期的無款器,重新確定屬于正統至天順三朝的御窯制品。從造型、紋飾、畫工、胎釉特征來看,此類瓷器上承宣德遺韻,下啟成化新風,為明代早中期無款瓷器的鑒定提供了新標準和線索。
芍藥花下 銘記師友情誼 吳作人的《芍藥》 拍品編號 649 《芍藥》作于1943年,畫成未久贈予張蒨英,它既標志著兩位好友日后近六十年的珍貴情誼,又是吳作人存世絕少的早期靜物油畫,彌顯珍貴。 畫面描繪潔白桌面上,一尊普藍色宜鈞花瓶裝點著正怒放的芍藥花。此作為吳作人典型的寫實主義風格,造型精準生動:花器瓶身修長、線條流暢、長圓腹向下漸收,形似觀音瓶;
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