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9年第二版人民幣硬分幣毛澤東像“四個偉大”未采用稿試鑄樣幣1分、2分、5分各一枚,Sun-S28C1、Sun-S29C1、Sun-S30C1,鋁質,直徑:20毫米、23毫米、26毫米,均未見相關文獻記載,圖案設計主題鮮明,鑄工極盡精美,是目前已知存世的二個全套之一,品相分別為PCGS SP65、SP63、SP65,目前獲該公司評級入盒者僅此三枚
石魯(1919-1982)
壬寅(1962年)作 鏡心 水墨紙本 1959年《轉戰陜北》標志著石魯的藝術步入成熟,并迎來新的創作高峰。他主持“美協西安分會中國畫研究室”,以“一手伸向傳統,一手伸向生活”為準則,提出藝術必須“記載下我們偉大時代的一切珍貴的生活素材”,探索中國畫發展的新方向。在1960年至1963年間,畫家以田間山林、莊戶農家的生活與勞作為題材,創作了《種瓜得瓜》、《逢場作戲》、《地頭小趣》等作品,立意皆新。繪于1962年的《采槐圖》,即為這一階段的代表。
顏文樑(1893-1990)
1964年 1964年 18×25.8 cm. 71/8×101/8 in. 顏文樑與徐悲鴻、林風眠同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,一生致力于中國油畫的開拓和傳播,早在1922年就創辦了蘇州美專,即使抗戰期間也堅持辦學,其影響可謂深遠。他自幼對藝術懷有極高熱情,但直到二十歲才開始學習油畫,無論材料還是技法,多是自己摸索實驗,創造出很多獨特的繪畫效果。顏文樑的作品以寫實著稱,在赴法國留學前就曾被徐悲鴻譽為“中國的梅索尼?!?,在法國留學的幾年間,顏氏得以進一步學習純正的學院派繪畫,作品曾入圍巴黎春季沙龍并獲榮譽獎。
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