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8年至1969年第二版人民幣硬分幣毛澤東像未采用稿試鑄樣幣一組二十八枚,其中鋁質、銅質各十四枚,直徑均為25毫米,其中,鋁質1分一枚,銅質1分二枚,其余均為5分;此組樣幣均未見官方記載,雕刻精美,鑄造規整,材質精良;二十八枚毛澤東像有青年、中年及老年多種,背面配韶山、南湖船、遵義會議會址、延安寶塔山、天安門、人民大會堂等不同革命圣地圖案,雕刻精致美觀,鑄工精湛;此樣幣全數置于專用木盒內,部分為一種二枚,正、背面放置,以方便觀覽,應屬造幣廠試鑄后上呈審批之樣品,均未正式鑄行,每枚均存世極罕,二十八枚同時呈現,當屬絕無僅有,為海內外錢幣拍賣會有史以來首次,不僅是珍貴的人民幣樣幣,更是文革時期的珍貴貨幣文物,具有重要的貨幣史料價值與收藏價值,完全未使用品
張大千(1899-1983)
乙巳(1965年)作 立軸 設色紙本 143.5×75.5 cm. 約9.8平尺 荷花為張大千繪事一絕,他愛荷花的綽約娉婷之姿,又以荷花的“君子之風”自況,因此頗喜畫荷花。每遷居一地,必親手植荷,朝夕觀察。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,張大千創潑墨潑彩法,并以之寫荷,以“有法”進入到“法無定法”的境界,注重氛圍的營造,筆下荷花大開大闔,氣勢豪放。
林風眠(1900-1991)
紙本 彩墨 43×47.5 cm 形式革新是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的核心任務,這既是社會革命價值體系的要求,也是中西交流語境下中國繪畫的自覺反應。林風眠對中國與西方的審美體系都非常熟悉,因而能在廣博的視野中尋找一條中國繪畫的新路。他的水鳥、風景、仕女、靜物,總是能將重彩淡墨、景致與情懷一并訴于紙上,調和中西且能翻出新境。
李華弌(b.1948)
年代: 1990年代初 紙本 彩墨 68.8×137 cm. 美術史學者沈揆一初見李華弌作品,即被深深打動,感言到:“有明顯的傳統風氣,又有超越傳統的非?,F代的感覺在里頭?!崩钊A弌在大洋彼岸創作出動人心脾的水墨作品,成為華人當代水墨的一面旗幟。 亦中亦西的求學之路
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朋友圈